方文山
作家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
自序
族繁不及备载(10页)
憧憬中的北京胡同
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的共同记忆,一旦建筑消失了,那个依附在建物空间感里才能感受的历史质感也将不存在。虽然北京因为城市格局与人口的压力需要建设,但总觉得还是很可惜。这些多在清朝时期兴建的胡同,年代动辄上百年,如今却不经战乱,在承平时期彻底永远消失了。(136页)
由茶道漫谈日本文化
日本殖民过台湾、侵略过中国大陆,而且二次大战时整个东南亚的华人也都深受其摧残,所以一般华人对日本人普遍没有好感。但有时那仅仅是停留在意识形态上的抗拒,对其输出的科技产品与流行文化倒是不会拒绝,甚至日本制造还代表了一定的品质。如果要评论日本的文化,首先我们就必须头脑清楚地知道一件事:日本二次大战时期的军国政府,不等于日本人民,更不等于日本文化。就好像当初武功鼎盛、国势强大、四处侵略邻国的元朝不等于中国人民,更不等于汉文化;希特勒所发动的纳粹主义,也不等于德国人民,更不代表日耳曼文化一样。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此间的差异,才能平心静气来讨论所谓的日本文化。
日本列岛因为孤悬在东亚大陆的边陲,因地理环境的隔绝,国土上没有与任何邻国接壤,历史上也从未受到外国侵略与占领,因此发展出颇为独特的日本文化。虽说其内部在小国林立的战国时期,亦有人为战争的破坏,但那只是大和民族在自己国家区域内的攻伐砍杀,破坏的是对方的城堡与庄园,并不是消灭或取代对方的文化,其万世一系的天皇甚至从未被推翻,日本本身的传统文化继承不曾中断,也因此日本人的民族认同度极高。
反观中国,主要文化发源地华北中原一带因属内陆型气候,气候干燥,平均几年即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干旱,加上黄河周期性的泛滥,自然环境远较日本恶劣。这还只是天灾,别忘了还有人祸。历史上频繁出现的易姓革命、改朝换代,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千年来的威胁,中国历史上整个国家被异民族侵略占领的朝代就有辽、金、元、清,甚至还有一个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而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并不是汉人政权,而是东北的满洲人。中华文化与汉民族一样是经过长期混血的,不像日本的单一种族单一文化,例如中国各朝所流行的服饰即大不相同,但日本的传统服装千年来却改变很少。
日本这种不受外国侵略与粗暴干预的稳定文化发展,长期以来形成宁静的、素雅的、接近“禅”的一种美学价值观。像他们传统的神社即是代表极简主义的建筑风格。近代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的素雅调性,也是一种形式的禅风建筑。一个民族对美学的认知会直接反应在其设计层面上,如日本服装大师三宅一生那规则抑或不规则的皱褶布料,是该品牌的特色,其创作灵感就是来自於日本传统折扇。东京是个很有设计感的流行都市,很重视产品的包装,对美学设计是很讲究的,就连一个寻常的水沟盖,都有当地城市的象征标志。也就是说,他们的美学设计是细节到扩及一般街道、城市,甚至整个国家。
日本人对中国传统的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滸传》、《西游记》、《封神榜》等熟悉的程度,可能比中国内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蒙藏等族)都还要高。如在东京街头找个路人甲来随机考,问他:“刘备、关羽、诸葛孔明、孔子、孙悟空、唐三藏等人是谁?”相信他们绝大多数的人答题都能满分,因为日本人已经将中国这些固有的文学名著吸收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并且还成功转化成线上游戏、漫画、卡通、电视、电影等通俗文化。他们虽然大量吸引中国的文化,但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仍然很用心维系,举凡茶道、歌剧、艺妓、剑道、柔道、书道,以及成年礼、浮世绘,还有国技相扑等,延续了几千年都不曾中断。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日本倾全国之力饥渴地吸取国外优秀先进的文化,同时又竭力保存与维护自身的传统文化,这种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在这全球化概念高涨的时代,不管是经济、工业、金融商品,或者其他领域的合作,我们都免不了要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全球化的交流。不过,在交流的过程中,却也不能忘了自身传统的文化特色。文化,是一个族群共同的记忆、共同的价值观,是自我族群识别与认同的基本元素。就像宗教信仰一样,身为佛教徒,如果放弃了对佛陀的基本信仰,你说还能够称之为佛教徒吗?(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