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看平生》

启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第1版

上篇 不将事故系情怀

我心目中的郑板桥

(郑板桥)特别是纯联绵的大草书,有点画,见使转,在他的各体中最见极深、极高的造诣,可惜这种字体的作品流传不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批县民的诉状时,无论是处理什么问题,甚至有时发怒驳斥上诉人时,定的批字,也毫不含糊潦草,真可见这位县太爷负责到底的精神。(4页)
以板桥书风,能定得不含糊潦草之时,必是其极谨小慎微之时。可知板桥先生奉行亚圣“民为重”之说。

盖其人秉刚正之性,而出以柔逊之行,胸中无不可官之事,笔下无不易解之辞,此其所以独绝今古者。(5页)
元白先生如此评说板桥,可知元白亦是刚正柔逊之君。

记齐白石先生轶事

我(启功)有一段时间没去看他(齐白石),他向胡佩衡先生说:“那个小孩怎么好久不来的?”我现在的年龄已经超过了齐先生初次接见的时的年龄,回顾我在艺术上无论应得多少分,从齐先生学了没有,即由于先生这句殷勤的垂问,也使我永远不能不称他老先生是我的一位老师!(8页)
此处元白殊为谦虚。然而从白石老人如此关切一位少年可知,元白幼时已绝非泛泛之辈,方能如此深得白石赏识。

蘸印泥打印出来的印章,它们与用笔描成的有显著的差异,而宋元人用的墨印,却从来没有见过。当我打开先生手描的那本印谱时,惊奇地脱口而出地问了一句在话:“怎么?还有墨色的印泥呀?”及至我得知是用笔描成的,再仔细去看,仍然看不出笔描的痕迹。(8页)
由此可知白石求学之敬,用功之深。

这(大刀阔斧地刻印)是我青年时的幼稚想法,如今渐渐老了,才懂得:精心用意地做事,沿且未必都能成功;而卤(鲁)莽灭裂地做事,则绝对没有能够成功的。这又岂但刻印一艺是如此呢?(11页)

我的几位恩师

(吴镜汀)先生都人,绝不笼统空谈,而是专门把极关重要的窍门提出,使学生不但听了顿悟,而且一定行之有效。(13页)
为师无私。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

过了两年,有人认为我不够中学教员的资格,把我解聘。(陈垣)老师后便派我在大学都一年级的“国文”。
此着实趣事一件。可见励耘先生对的喜爱,又看得出励耘先生骨子里也是个暴脾气。

(陈垣)老师一贯的教学理论:
……
二、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
四、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五、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陈老师还多次说过,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课时间讲的。
六、批发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16页)
教育大家的经验之谈。此几点并非学校老师专用,父母教育孩子时也应学习借鉴。

见面后并不考察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等等,总是在闲谈中抓住一两个小问题进行指点,指点的往往是因小见大。(17页)
及至励耘先生及其学生(大学讲师)的程度,大面上已然俱到,无甚差别。差异皆在细微处。

历史证明,中国几千年来各地方的各民族从矛盾到交融,最后团结成为一体,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它灿烂的文化。(19页)
此论精解。有人道“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虽有几分道理,但根基是错误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较同期世界上其他文明更加长寿,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的传承靠的不是疆域政权与血缘民族,而是文化信仰。无论政权归属与血脉异同,只要信奉中华文化便是中华民族一枝,正如北朝五代辽金一样。吟诗血缘的话,秦汉选民早已非纯然炎黄后裔了。
有人讲元清两代,汉人被奴役。更有甚都一些“地域优劣论”都更大谈哪里的人有骨气有尊严,哪里的人导弹谄媚。否认怎样,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世界现在最早的文明,其他同时期诞生的文明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从自然的法则来看,中华文明绵延四千余年未被淘汰,这已是最大的成功。剑齿虎不屈服于人类,终落得绝种下场;而狗却对人摇尾乞怜,从野狼硬生生被人类驯化。两都哪个可敬,哪个可耻,又岂是三言两语能有宝座评判的呢?

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

四 心畬先生的书艺

和尚又无须应科举考试,不用练习那种规规矩矩的小楷。如果写出自成格局的字,必然深深具有出人意表的艺术效果。(35页)
此语亦道出“高手出民间”的根本。对于在某些“位置”的人,深深会宥于“位置”上身不由己的限制,因此其创造出的作品(不单指书法,绘画、音乐、文章,乃至设计图纸、程序代码)信念不能表现出真切的内含。而“不在某位,不谋其政”,事物耳“民间”之人创作起来更加天马行空,由此才能承载得起可流转多年的文化。

玩物不丧志

他(王世襄)爱收集明清木器家具,家里院子大、房屋多,家具也就易于陈设欣赏。忽然拿定凭空被压缩到一小间屋中去住,一住住了十年。十年后才一间一间地慢慢松开。家具也由一旦全部被人英雄般地搬走,到神仙般地搬回,家具和房屋的矛盾是不难想象的。(48页)

元白先生对叙述旧事的把控是相当到位的。既巧妙地说明了旧事发生的背景,又委婉地抒发了自己对旧事从内心演算的蔑视与嘲讽。

中篇 能与诸贤齐品目

谈诗书画的关系

我曾经认为书法不能脱离文辞而独立存在,即使只写一个字,那一字也必有它的意义。例如定一个“喜”字或一个“福”字,都代表着人们的愿望。一个“佛”字,在佛教传入以后,译经者用它来对梵音,不过是一个声音的符号,而纸上写的“佛”字,贴在墙上,应有人向它膜拜。所拜的并非写的笔法墨法,而是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所以我曾经认为书法是文辞以至诗文的“载体”。近来有人设想把书法从文辞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存在,这应怎么办,我真是百思不得其法。(61页)

论书随笔

琐谈五则

功夫不是盲目地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81页)

人以佳纸嘱余书,无一惬意者,有所珍惜,且有以求好耳。拙笔如斯,想高手或不例外。眼前无精粗纸,手下无乖合字,胸中无得失念,难矣哉。(87页)

对书法专业师生的谈话(一)

文字代表一个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化,我们得写得正规,写得让人家看见都能认得,这才能沟通我们的文化,沟通我们的思想。我写得了,你不认识,那就还是中国的文字,这个事情我觉得很重要。(144页)

下篇 天地大观尽游览

关于书法墨迹和碑帖

谈到碑帖,碑、帖同是石刻,而有区别。分别并不在石头的横竖形式,而在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刻碑(包括墓志等)的目的主要是把文词内容告诉观者,比如名人的事迹,名胜的沿革,以及政令、禁约等等。这上边书法的讲求,是为起美化、装饰甚至引人阅读、保存作用的。帖则是把著名的书迹摹刻的一种复制品。(180页)

书法入门二讲

第一讲 入门须知

苏东坡就明确地说过自己写字并不悬腕,所以他的字显得非常凝重稳健,字形比较扁;而黄庭坚就喜欢悬腕,所以他的字显得很奔放,撇、捺都很长。苏黄二人曾互相谐讽,黄讥苏书为“石压蛤蟆”,苏讥黄书为“枯梢挂蛇”,但这都不妨碍他们成为大书法家。(189页)

《论书绝句一百首》引言

其中(《论书绝句一百首》)所论,有重复,有矛盾,亦有忍俊不禁而杂以嘲嘻者。或以此病相告,乃自解嘲曰:重复者,为表叮咛,所以显其重要性也;矛盾者,以示周全,所以避免片面性也;嘲嬉者,为破岑寂,所以增其趣味性也。强词夺理,其为有痂嗜之读者所见谅乎?(251页)
元白老人幽默如斯。

书法常识序言

遇到热心的前辈,把某一种帖、某一方法,当作金科玉律,瞪着眼睛教我写,这种盛意,既可感,又可怕。(252页)

书法作品选自弃

在二七八岁时,一位长亲命我给他画一幅画,说要裱成挂起,这对我当然是非常光荣的,但是他又说:“你画完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代你写款。”这对我可说是一次“学生的打击”,使我感到茜奇耻大辱。从此才暗下决心,发愤练字。从这事证明,愤悱实是用功的起点。(256页)
孔子云:“不愤不起,不悱不发。”诚矣。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