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
三联书店
2007年2月第2版
第三章 土壤、风向和雨量
黄土与中央集权
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25页)
此观点确实独到,并有“金陵王朝皆短命”的佐证。
儒家的统治者在立法时确定男人的地位高于女人,年长的高于幼辈,并且有常识地位之人高于无知之人,他们自以为凡此都与自然法规吻合。……直到19世纪西方的商业利益挟着实力在中国沿海各处立足,才在相形之下使儒家体制的弱点彻底暴露。它自恃为十全十美的理想,毕竟假设多于实际。况且它以满足民间最低的期望为目的,而不及最高的标准。(32页)
本章之中,作者曾多次表达了其“儒家思想不及西方政治思想”的观念。窃以为,作者所讲的“儒家思想”并非真正的儒家思想,而是作者看到和认识“儒家思想”。以上引文中的斜体部分是我个人认为作者对儒家思想认识偏颇之处。孔子真正的本意,并非某人高于他人,而是社会法则应当讲求先后顺序:男人较女人、长辈较后辈、有识之人较无识之人,当优先行使其义务同时享受其权利,前者先完善自身后,当引领后者,此时后者故然应当遵循前者指引。窃以为这才是儒家讲的“君臣父子”的真正含义。尽管这样的法则有时并不奏效,比如“先富的人似乎并不是那么乐意带动后富的人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其实上这样的法则却在人类各种社会中普遍存在,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世界上古今很多国家社会也均以类似的规则运作。这样的社会法则,并非是作者所想像的那样全无人情的冰冷法律条文。
后半部分作者所说,“(儒家体制)以满足民间最低期望为目的”,这样的理解还是比较正确与深刻的。与道家的理论相比,儒家思想确实着眼社会最基层的最基本需求,而非直接揭示出自然与社会法则的本质。
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秦国的集权体制
个人极其厌恶在讲中国历史时,无端牵许多与中国历史及文化毫无丝毫关联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本书作者在讲秦汉历史时,屡屡提及基督,无非是想说明秦时代远在公元前200多年便建立,其余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深层含义。此处扯基督,个人认为远不如讨论与此同时古希腊或古印度的国家形态。
法家之法实为最方便的行政工具,但在其他方面则一无可取。(37页)
史家竟有如此不负责之论。无怪乎有人说,黄仁宇除《万历十五年》外无可读之书。
经济落后才能强调农业一元,动员起来,专一雷同,内部的凝聚力也强。(37页)
着实新奇观点。
第五章 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从新朝廷布衣卿相的局面看来,从前各领域内的贵族统治力量必已全部摧毁。组织新政权时,既不能追随旧世族的遗迹,也无须凭借他们大张旗鼓。这可不是说中国社会革命的条件业已成熟,即使几千年后中国也还没有树立一种民主体制。能够确切地代表庞大而又均匀的农村基层组织,在这时候更不足论。(46页)
此段不知所云,似为说中国制度不良而说。
汉帝国的统治政策
这样(同姓王、异姓王、各种侯)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47页)
误,并非不计长久,未能全然看到分封制的利弊罢了。作者以这般“事后诸葛”的态度来看历史,似有不妥。
宇宙观与政治
汉早期崇道法,后以儒术愚民。
它(《易经》)是一种来历不明的古老经典。……他们(汉代读书人)急不得暇地务必将天地的现象予以直截的解释。……如此将宇宙对峙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它所遗下之影响时至今日犹未衰竭。(48页)
《易经》兼宇宙观,与儒学如何成为了一谈?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已捉襟见肘了。
而中国哲学之流弊固有,然中国哲学从来不是平民哲学。中国哲学的精粹流穿千年,始终靠的是大家高人的传承。于平民是迷信,于懂的人自然是瑰玉。
他(汉武帝)的匈奴战争使国库大为亏损,这也是西汉衰退之一大主因。……因为他们(匈奴)以游牧为生,在环境上占优势。……(汉朝)每次用兵,以牵涉到五十万人为常态。……他们(汉军)通常在本军外围五百英里的范围内活动。(50页)
汉武用兵致国衰,非用兵之错。实则汉武太过想立下不世战功而传颂千古,其并未将用兵与国力做长久打算。
政府征发与农民生计
武帝之战略在于巩固边防,当敌方威胁既除,便大规模移民实边,因之耗费更多。(52页)
耗费故多,但不知“更”字系与何事相比而得出。移民实边实为长久之计也。
税收与土地占有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也需要与中枢行政配合。如是之牵扯构成中国宏观历史中之一大固定特色。(54页)
此系正解。
皇权的性质
作者只见皇权,未见相权。
即在专制时代的初期,皇帝已任用十三万个官僚去治理六千万的人民。(57页)
1994年第九期中的论文《中国历代官民比例》一文的统计,汉代官民比例是1:7943,汉代全盛时期人口大约在5500万至7000万之间,因此汉代官员数量应在一万以内。
第六章 名士成为军阀
从画像砖看汉代社会
令人惊讶的是,画像内容缺乏有如天使、救主和赎罪等宗教性题材。(66页)
何须惊讶?似乎没有宗教就不算文明一样。中国古代没有西方那样的宗教,但有信仰。
能西域与中西文化交流
既然如此,为什么此后又有这么多的变迁,牵涉到周期性的盛衰起伏?(68页)
说得好像欧美国家全由一个朝代沿续下来一样。世界历史之中,任何国家的周期性政权更迭和盛衰起伏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一点应知道,汉不是中国、唐也不是中国,中国是包括了民族融合、文化学习,同时两者又一脉相承地传递下来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也是与欧洲历史的一大差异。后者国家政权的更迭,兼有民族和文化的替换。
刘秀鼓吹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是指社会法则应当遵循自然法则,进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不同于自然的色彩。作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似有误差。
儒术成了做官的阶梯
读书人除了做官之外别无他业可从。(73页)
这又是中外文化一大差异。
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魏晋时期的分裂混乱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这等于三十年战争给德国的灾害加十倍。(81页)
不明白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一个数字。但魏晋虽然政治经济衰退,其文化却是中华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个高峰。与此相比,三十年战争中的德国又有哪些重大文化成就?
短暂的统一
不少出色的男女人物,因为他们贤愚不肖的事业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们很难综合反映什么实际意义。(85页)
不知其所谓何人何事?不知作者心中神圣的基督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历史中的许多事件,本身确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这些事件会对个人、团体、国家产生出程度不同的精神影响,这样的精神影响足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的实际意义。
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即钱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量,也仍然没有宽恕曹操的篡窃。(92页)
何谓“篡窃”?好似汉献帝乃有道明君一般。如此说来,姬发算不算篡窃?刘邦算不算篡窃?李渊算不算篡窃?赵匡胤算算篡窃?
所称文王即为西伯,他虽拥有广大的地区仍继续向商君称臣,待他的儿子武王才正式取商而代之。(92页)
作者此处已自行打脸。事实上,曹操终其一生从未称帝,始终向汉献帝称臣,其始终是汉家的丞相,打的始终是“汉”字军旗。这与文王并无二致。
在中国的戏曲里,曹操的面谱全部涂白,状如墙壁,以显示其谲诈。(93页)
戏曲里的装束也能信?作者的执意已丧心病狂了。
中国的戏曲始于唐,……今日曹操及其同时期人物仍为舞台上最被经常排出之角色。在这群人物之中最为人钦仰的乃是关羽,他是一个带兵的将领,面谱是特具枣红色。在真实生活里,关羽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比曹操早死一个月。可是千百年之后关公仍被中国人奉为战神,民间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挥若定,而是他的首先力量。(93页)
作者又在无情地自我打脸了。
失望中孕育希望
文人在骈文是用功夫,更是一时流行,其文句间的对称和均衡极尽技巧之能事,反缺乏全篇的要旨和段落间的逻辑。(97页)
以作者本文本书的编写水平来看,个人认为其绝无资格这样评价南朝文人。
假使孔孟的影响全不存在,那么这几百年的历史如何会写得尽以严格的道德为标准,极尽其褒贬之能事?那么写历史的人从何处找到原始的资料,又如何构成其下笔之宗旨?(97页)
假使孔孟影响全不存在,历史书写中的道德标准确会受到很大影响。但孔孟影响存不存在,与历史家怎样寻找原始资料及如何下笔又有何关系?西方没有孔孟,然历史无从下笔了么?纵是当时真无孔孟,也会有另外的人成为信仰崇拜的对象,以供人们对思想相关的事情进行展开。
草原地带入侵的部落,……(97页)
中华民族不等同于汉族,这样简单的事实难道作者真的不懂?想美国南北战争近百年,何曾有人说过南方入侵北方或北方入侵南方?为何在中国历史中,民族内部斗争要被说成是入侵?
佛教的普通影响
不要都像汉代思想家一样,完全沉湎于对称与均衡,把各种道德行为硬比作音符与波长。(98页)
是哪谁汉代思想家把道德行为比作波长了?作者这样的说法,已经让我完全无话可说了。书中糟点过多,作者总是拿起嘴便说,我已经快看不下去了……
第十章 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初唐的繁荣壮盛
隋朝已开始公开的文官考试制度,唐接着予以斟酌地采行,只是三年一度的会试至宋始成为定规。这种公开的考试足以打破过去的世族垄断。因着准备考试的读物标准化,雕版出现于公元600多年前后,即可能受此影响。只是如此一来,中国人民今后受官僚管制的程度也愈深。(117页)
然则,我们也不能说中国人天性不容于代议政治。(122页)
偌大中国,自然不可能有如欧洲城邦一样的政治格局。
可是以道德施政总离不开独断专制。(122页)
难道以法律施政就没有独断专制?另中国古代对制度和法律的仰仗要比想象中重大得多,具体事例在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屡见不鲜。
李世民创建的典章制度
玄武门之变,以民众视角观之,实属惨烈且无人性。但应知其所影响的利害,已宏大到无以复加。观全世界的历史,顶层政治斗争中残害亲人者,亦绝非只此一事一人耳。
武则天的“革命”
唐朝的官僚机构缺乏与之平行的私人组织;它的执行全靠官僚之以名誉自重。(127页)
名誉是有重大社会压力的,不仅在自身,更在家族。
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当中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弥补。(127页)
误。即使专制近乎巅峰的明朝,万历二十年不朝,国家短时间内相安无事,怎能说全靠君主?
李世民和以母后称帝的武则天都知道极权之真髓,既第最高之名位,则不能又有任何条件的与约束。(128页)
岂有此理。若真无限制与约束,李世民早可杀死魏佂、废掉长孙后,武则天亦可贬、甚至杀了张柬之姚崇等一干试图恢复李唐之人。
衰亡的开端
虽说我们不能确定这些数字(户籍统计)的实在意义,……(128页)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作者说不能确定户籍统计数据的实在意义。着实令人费解。
第十一章 北宋:大胆的试验
赵宋王朝的新气象
有了这些新机构(枢密院和三司分管军事和财政),朝廷打算以实际的做法去处理各种业务,而不是仅在仪式上装门面了。(141页)
何以有了新机构就是有实际做法了?唐之户部便是管理财政,兵部便是管理军事的。这些新机构只是为了加强皇帝的集权,分散下级权力。作者似对这点认识并不深刻,且较为主观。
可是在这段期间文官中的争执较前加剧,且其演出不再循照传统的方式了。起先政策上不同的意见以公事公办的态度提出辩论,但在两方坚持不下时便有投机分子钻入,使争执蒙上恶名,以后的结局也更为恶劣化。(141页)
民主之后,自然容易出这样的事。
补给上的弱点
这种(岁币)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得低廉。(151页)
因此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
第十二章 西湖与南宋
失势的英雄——岳飞
岳飞的罪过乃是在这内外混乱之际还能约束部下,得到人民的支持,剿平盗匪,并且以步兵战术击破了来犯的金兵。(164页)
作者这样的观点就大错特错了。
金掳走徽钦二帝,为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汉人军事上打不过金,但玩起这样的政治手腕却大可把金全国上下玩弄于股掌之间。赵构十分了解金的用意,于是当即称帝。在这样的背景下,岳飞为抗金找的借口竟然不是收复失地而是救出徽钦二帝。试想,一个将军(都不是元帅,只是一个将军而已)在一个还算有能力有想法的皇帝手下做事,但他要做的却是迎回一个胸无大志没本事以及一个小屁孩皇帝。这样的人,可能工作顺利么?至于得到人民支持更是作者的想象而已。岳飞在民间的声名,是在其死后百年,才渐渐鹊起的。
他(岳飞)将传统之忠孝观念与所受教养同时发挥。(164页)
哪里忠孝?哪里教养?只一味求一个虚浮的名声罢了。
只有在二次大战时投降日本的汪精卫,才敢说岳飞是一个不能节制的军阀。(164页)
这个评价却有几分道理。
和与战的彷徨
在宋使呈纳贡品之前,金朝已开始科举取士,文官之品级也已颁布,其君主着中国式之冕服,孔子之四十九世孙也被封为公爵,在祭祀孔子是,金主亲自行礼。(166页)
由此来看,金已绝非异族,而确归属华夏文明了。这样,岳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多少有些内战头头的感觉了。
韩侂胄的悲剧下场
(《清明上河图》)上显然缺乏信用机关、保险业经纪及律师事务所。(170页)
在中国,这些机构几乎都由官府充当。
少数民族的军事优势
女真建立的金,外表上是赵宋王朝的死仇,内心却深切地仰慕南朝。(175页)
由此亦可看出,金确属中华文明。
第十四章 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明代历史的特性
中国古代税赋制度的发展较政治文化其他方面,或与西方国家相比确实有些缓慢和落后。这与中国重农轻商,历朝历代都有意无意打压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文化的绵延,某种程度上又利益于这样的事实。
第十五章 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财政紊乱的原因
本章从另一侧面证实,随着社会发展,自然科学定要与社会发展速度相匹配,才能相辅相成地促进社会发展。否则,科技落后将从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速度。
倭寇的侵扰与蒙古的犯边
他们(地方上绅士的官僚)习于一切维持原状,……(229页)
我曾经的批注 维持原状很重大的原因之一是其认为维持现状可使其利益最大。然则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现在的认识 现状之所谓成为现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着重大的存在必要和可行。现状的事情,几乎都是经过长时间实践验证的,具有其深刻稳定的基础。对现状试图进行改变,纵然经过各种各样推敲论证,但未经推行的事物自身存在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变数在其中,而且根据“莫非原理”,这些变数又大多会产生负面作用的。这样的说明或许显得十分“右”且苍白守旧,然而蒙田在其《论习惯》一文中对此有着十分丰富的论述来支持这样的情况。
经济制度仍难突破
保险业始终未被提起(231页)
保险业需要以概率为基础,而中国古代数学对概率的研究比较薄弱。
第十八章 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
《南京条约》
清政府并未组织一调查委员会事后决定事体发生的情形与各人的责任。没有派官员出国考察,也没有在上作任何更改。美国官员愿意供给制船造炮之蓝图,被婉言拒绝。《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269页)
此种现象,确是中国文化中存在的一个致命咽喉。中国的“抽象文化”自是实事求是的,而许多“具象文化”中却对这等表面文章太过重视。不可否认这样的事情也有其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但倘若陷入这样的泥潭之中,其害无穷。
此处“抽象文化”和“具象文化”,指的是某个具体的文化现象甚至“文化点”所揭示出的文化内涵的普适性。如《礼记·曲礼上》中的“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便属我所说的“抽象文化”范畴,而同文中讲述餐桌礼仪的诸多条目则属于“具象文件”范畴。
第十九章 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义和团
慈禧行为前后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其始终着力维护自身的权力。早期,洋人仅是图利,而太平天国欲与之夺权,故慈禧顺洋人而灭天国。后期,慈禧发现洋人已然威胁到她在中国的权威,决然与外国宣战。故慈禧自始至终都在追求她自身利益,全然不顾其社会位置所附带的责任,由是误国矣。
内中除日美部队外,其他见中国人即恣意报复,对平民施用奸淫掳掠及枉杀等事亦不堪记。(292页)
事实往往令人瞠目。
新旧体制不衔接
假使中国文化之发展一向与西方传统平行,……(297页)
作者在开玩笑么?中国历史有着中国历史的脉络,西方历史有着西方历史的进程,怎么可能平行?况且国情不同,若中国文化与西方传统平行,历史恐乱。